压力容器的设计受环境影响
发布时间:2018-09-05 浏览:2435次
容器的工作压力、工作温度以及内部介质都不会超出设计范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其外部环境发生突变时(如环境温度骤变、湿度和酸碱度明显变化等) ,尚在安全使用周期内的压力容器就会变得不安全,特别是在发现了严重的新生缺陷时,必须及时进行重新检验和安全评定。
1、检验内容重新检验应以宏观检查、壁厚测定、表面无损检测为主,必要时采用超声检测、射线检测以及硬度测定、金相检验等手段。宏观检查内容主要是:容器的本体、接口部位、焊接接头等的裂纹、变形、泄漏情况;内外表面的腐蚀和机械损伤情况;安全附件检查和容器支座、基础的完好情况。有保温隔热层和衬里的压力容器还应注意其是否有破损、脱落、穿透等异常情况。壁厚测定作为检验的一个主要手段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根据TSG R7001- 2004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的要求,测定位置应具有代表性并有足够的测定点数。测定点选择应按以下几个方面选取液位经常波动的部位;易腐蚀、冲蚀的部位;制造成型时壁厚减薄部位和使用中易产生变形及磨损的部位;表面缺陷检查时发现的可疑部位;接管部位。
2、检验技巧及经验在实际检验过程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了解工作环境突变是何种情况,如温度、湿度、酸碱度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变化或者几种变化同时存在。 ( 2)由于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腐蚀速率的改变,因而腐蚀裕量相对于原设计参数已发生变化,在检验周期内壁厚能否满足强度校核要求、能否保证被检容器安全使用到下一次检验开始,作为对容器安全负责的检验员来说是需要重新考虑的,在强度校核时对腐蚀裕量的数值选取应在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确保相关数据的真实准确无误。 ( 3)在测厚技巧方面有若干经验以供参考:检测前先用周向砂轮机去除大面积锈蚀区,再用铁铲或锉刀对该区域内锈蚀最严重的小范围进行仔细除锈,打磨出平整的金属本体测厚区,确保测量准确;容器的封头中心区、封头弯折区以及截面突变区都是容易产生最薄点的部位,应作为检测重点;尽量选用截面积小的探头,这样在蚀坑多且严重的部位以及曲率大的部位容易耦合,测厚比较方便,如常用的日本AD- 3253型原配探头直径为6 mm,而UTM- 110型原配探头直径为10 mm,实际测厚时前者具有明显优势;若发现可能的最薄点,应在其周围增加测点数量,并以探头直径为间隔向四周延伸选取测厚点,绘制局部放大图作详细记录以备复查;对于内含腐蚀性介质的容器,特别是在不能开罐检验确认内部情况时,须防止因外表面良好而产生错觉,造成漏检或数据误读;在测厚时应注意经常对仪器进行校准,一般至少每测10点后校验1次,确保数据真实性。 表面无损检测根据容器特性可采用磁粉或渗透检测,打磨焊缝应彻底除锈,保证容器金属本体上可以清晰显示缺陷痕迹,以免造成漏检,对接管及角焊缝的检测亦不可麻痹大意;在检验中遇到不能开罐确认内部情况时,通常还要使用内窥镜等方法进行检查,针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检验员和无损检测人员应相互配合,保证检验工作全面细致。
3、检验实例某大型钢铁厂酸洗车间外1台规格为:1 000 mm 2 130 mm,容积V= 1. 5 m 3,设计壁厚= 8 mm,材质为Q235 A,工作压力P w = 0. 8 MPa,工作温度为常温。该容器投用一年后,首次检验情况良好,安全状况等级评为2级,检验有效期为5年。需要强调的是,厂方为该容器制做了一个铁制工棚,以防酸洗车间排风管排出的酸雾直接腐蚀容器。在最初的2年该工棚的确有效地阻挡了酸雾的腐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棚顶部逐渐锈蚀穿透,由于没有采取后续防范措施,大量酸雾直接落在容器顶部及四周,造成油漆剥落并最终形成大面积严重腐蚀,安全阀及压力表也基本因锈蚀失效,我们接到重新检验任务时离原报告允许使用期还有2年多。重新检验的结果表明,该容器顶部封头的最小壁厚值已由原来的8 mm减薄为5. 1 mm,按当前的腐蚀速率,要使容器安全使用到原报告定下的检验周期是不可能的,而且磁粉检测中也发现多处裂纹,若该容器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与厂方协商决定尽快更换该容器,并吸取经验教训,搭建混凝土房屋对新容器加强防护。